小朋友們在中心河公園玩耍。該公園近日斬獲了城市發展領域的“奧斯卡”獎——ULI(城市土地學會)亞太區卓越獎。 通訊員 何曉蓮 攝
深圳新聞網2025年5月1日訊(深圳特區報記者 林清容)近日,深圳南山中心河公園又傳獎訊,從全球頂尖項目中脫穎而出,入圍城市發展領域的“奧斯卡”獎——2025年ULI(城市土地學會)亞太區卓越獎。這被公認為開發界最負盛名的獎項之一。
作為公園城市,深圳還藏著多少實力擔當?近年,深圳涌現一批高品質的公園、綠道、郊野徑,它們有顏有料,斬獲多個國際國內大獎。連日來,記者走訪這些獲獎項目,看它們如何重構城市的公共空間與生活,為高密度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鮮活樣本。
一條河的蛻變:
從排洪渠到繁花盛開的濱水空間
近日,記者從東濱路拐進南山中心路,來到了中心河公園北端的嬉水園,臨近下午4點,陸續有家長帶著孩子來此玩水。綠樹下,淡黃色地面凹進去,淺淺的水漫過孩子們的腳面,搭配上跳跳泉、無動力噴水等互動裝置,嬉水園就成了孩子們的游樂場。
漫步濱水步道,簕杜鵑花帶沿著河道延綿,紫花風鈴木郁郁蔥蔥,3D彩繪美化的梁橋底空間干凈整潔。一路向南,走向深圳灣濱海休閑帶,沿途分布著無障礙、兒童游樂、健身等功能設施,以及無線充電座椅等低碳技術應用。大人推著嬰兒車遛娃、孩子扎堆玩耍、青年人慢跑、老人散步,還有獨自坐著電動輪椅的人士……松弛感滿滿。
而在4年前,中心河還是一條排澇渠,因歷史污染問題,居民避而遠之,且河道與路面通行不方便。2021年5月,南山區對中心河啟動改造,2023年10月1日,項目二期改造完成并開放。
很多市民多被中心河的花海圈粉。據了解,中心河沿河新增種植了500余棵紫花風鈴木、2.5公里的簕杜鵑花帶,構建“一河碧水·兩岸繁花”的生態基底。12月到次年3月是紫花風鈴木的花期,開花時的周末,中心河一天的人流量有2萬-3萬人次。
“在深圳這樣一座快節奏的城市,人們對公園的需求是更多元、更自然。”參與中心河改造的深圳翰博設計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姚寧櫻在分享經驗時表示,通過修復河道生態吸引市民親近自然,間接帶動兩岸商業活力,沿街店鋪陸續涌現出書咖、景觀輕食餐廳等新業態,重新建立了水、社區、城市開放空間與自然環境的共生關系。
正是因為“生態修復+人文激活”的雙重突破,讓這條長約2.5公里的中心河成為本屆唯一聚焦“河道再生”的入選項目。
一條環湖綠道的構建:
設計與生態融合打造“綠野仙蹤”
在深圳,獲得大獎的公園、綠道還有很多。經過全球100多個國家的約4萬件參賽作品的激烈角逐,南山區環西麗湖綠道示范段上榜2024年繆斯設計獎景觀類別——公園及開放環境金獎,是深圳市唯一獲得該類別大獎的項目。四海公園提升改造(設計)項目榮獲國際風景園林師聯合會(IFLA)2023年亞太地區景觀設計獎建成類卓越獎,福田區上步綠廊公園帶榮獲2022年度中國風景園林學會科學技術獎規劃設計獎一等獎,光明虹橋1958生態公園、坪山兒童公園等也獲得行業重磅獎項。
今年春天,環西麗湖綠道(碧道)成為深圳人戶外游玩的“新寵”。全線貫通投用兩個月,越來越多的人到此徒步、騎行。這正是環西麗湖綠道“一環九景”山水畫卷帶來的熱度。
2024年,環西麗湖綠道3.7公里示范段率先建成,循水、穿林、見湖、溯溪、問山,行走其中,仿若走進城市里的綠野仙蹤,沉浸式感受優美的湖光山色、體驗豐富的原生態環境。
南山區建筑工務署相關負責人介紹,示范段精妙的設計與生態融合,引起專業領域的關注。據了解,在設計建設中,團隊堅持“自然郊野、最小干預”的原則,努力保持西麗湖周邊原有山水格局和生物多樣性,沿線棧道根據地形巧妙布局,依地勢蜿蜒避讓大樹;觀景平臺因勢而建,最大限度融入周圍山林,力求將對自然的擾動降至最低。此外,進行了生態治理,修復水系生境、新增鄉土類植物品種等,打造城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樂園。
一條親子步道的誕生:
多方共建共治自然游樂場
“帶娃去走大窩嶺吧,先徒步,下來去龍崗兒童公園,能玩一天。”假期前,市民程女士興致勃勃地邀約其他家長一起出行。她說,社交平臺上,有很多博主發了攻略。
備受家長、孩子熱捧的龍崗區大窩嶺郊野徑也大有來頭。該項目因對人與環境的關注,榮獲2024美國繆斯設計獎Muse Design Awards可持續發展類銀獎及教育景觀類銀獎,以及2024倫敦設計大獎Better Future 環境可持續類和景觀設計類(國際)銀獎。
大窩嶺郊野徑修建于2022年,是龍崗區首條以可持續發展理念、手作步道的方式搭建的自然步道。
“大窩嶺海拔218米,大部分地方坡度起伏不大,線路長5.8公里,在孩子能力的范疇,帶有一點挑戰。”步道設計師藍綺霞介紹,根據山體的特質,以及連接龍崗兒童公園等因素,因此設計了親子探秘主題,讓孩子踏上步道去撒野。
建設中,龍崗區邀請了公眾志愿者、親子家庭、公益救援隊等人士參與共建,采用土木階梯、導流橫木、安全拉繩、橫向導流溝等手作工法,在山林原有土路的基礎上修繕,減少對環境的破壞。
大水缸平臺、哼鳴秘洞、大樹餐吧、風之谷、蜘蛛山谷等眾多特色景點,光腳丫步道、平衡挑戰盤以及生動有趣的科普解說牌分布在郊野徑上,成為孩子們行山的動力,也給自然教育提供了天然的教學場景。
自建成開放以來,凈山、研學、藝術展、遠足培訓、種植復綠等豐富多樣的活動在大窩嶺郊野徑上開展。
充滿“場景活力”和“文化表達”的深圳公園和綠道,以物理形態串聯起城市的精神姿態,涵養了科創之城的靈感源泉和城市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