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2025年4月29日訊(記者 趙文碩)4月27日,深圳市政協調研組赴深圳市中醫院光明院區,實地調研醫院建設發展情況,并圍繞“完善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機制”主題舉行深聊會。市政協副主席吳以環出席會議,市衛生健康委、市中醫院、市中醫藥學會、市中醫藥協會、華潤三九醫藥相關代表參加會議。
近年來,深圳市中醫藥系統進一步完善中醫藥改革創新機制,貫徹落實新修訂的《深圳經濟特區中醫藥條例》,加強中醫醫療資源配置、規范中醫藥專業技術人員執業、促進中藥產業發展和提升中藥質量,促進中醫專科護士“處方權”等創新舉措落地,在深化改革、提質擴容、強化監測、加強協同、發揮特色等多方面取得明顯成效。2024年4月,深圳成功入選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試驗區。
在光明解鎖中醫藥服務新地標
2024年6月,全國最大單體中醫院——深圳市中醫院光明院區啟動試運營,總建筑面積44萬平方米、規劃床位2000張。
據介紹,院區以“綠色醫院”為標準,融合傳統中醫文化與現代科技,建設集中醫、國際診療、康養于一體的特色專科群;推行智慧化服務、手續一站式5分鐘辦結、病區“護療養”三智集成系統;塑造中醫文化IP,打造中醫藥養生園、“空中生態綠洲”、中醫科普長廊,構建沉浸式中醫藥文化體驗空間;完成國產人工智能大模型本地化部署,成為全國中醫領域AI融合診療的先行者。
實力是底氣:建議多層面提高中醫整體診療水平
“中醫的傳承是第一位,沒有傳承就沒有創新。”市政協常委、市中醫院急診科主任劉禹翔說道。
她認為,應加大本地區名醫經驗的整理和傳承,讓更多的年輕醫生有機會跟師學習;加強經典學習臨證再學習;推進中醫經典病房建設,打造核心示范載體;梳理出中醫經典病房的優勢病種(以急、危、重、疑、難病為主)并預備融合中藥方劑、針灸、推拿、中藥外治等特色技術,引入院內制劑,建立“中醫主導、多學科聯合”服務模式;重視中醫優勢病種指南優化和落地。
同時推進中醫藥現代化,提高臨床研究質量,加強臨床研究的設計、實施和評價的規范化培訓,嚴格按照循證醫學的原則開展研究。建立中醫藥臨床研究的數據庫和樣本庫,加強數據管理和質量控制,確保研究數據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多元是方向:探索“中醫藥+”產業生態
“扶持院內制劑開發和臨床使用,推動院內制劑成果轉化。”市政協科教衛體委副主任,市兒童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麻曉鵬提出。
“中醫藥可以通過跨界融合構建多元發展生態。”市政協醫藥衛生界別召集人、北京大學深圳醫院副院長韓振提出建議。
他表示,建議通過AI賦能中醫藥,讓知識挖掘數字化、研發生產智能化、服務生態智慧化;打造“中醫+文旅康養”,推出集中藥種植、文化體驗、生態療愈于一體的主題旅游線路,發展個性化膏方定制、節氣養生等健康管理服務,激活消費新場景;策劃“中醫藥+教育傳播”,開放數字文創產品,推動中醫藥知識進教材、進社區,并聯合高校設立海外中醫中心,以針灸推拿為載體傳播文化內核。
“可以通過建設深圳中醫藥數字博物館,利用AI、區塊鏈技術對古籍、驗方進行數字化保存和共享。”市人民醫院護理部主任羅偉香還提出,可以規劃建設深圳中醫藥健康產業園,引入AI輔助診療、中藥智能制造等創新企業;推動“中醫藥+旅游”模式,打造中醫藥文化體驗基地,開發康養旅游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