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2025年3月24日訊(深圳特區報記者 方勝 通訊員 徐文文 易紅梅)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氣候系統不穩定性加大,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重發。今年世界氣象日的主題“攜手縮小早期預警差距”,凸顯了早期預警對于筑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的關鍵作用。3月23日世界氣象日當天,深圳市氣象局聯合華為云、哈工大(深圳)分別發布“智霽2.0”和“智瞳”兩項新技術,將進一步提升我市氣象早期預警能力。
在氣象開放日活動上,師生走進氣象局參觀氣象監測設施、體驗天氣節目錄制過程、聆聽科普講座。深圳市氣象局供圖
其中,“智霽2.0”是首個業務應用的人工智能區域集合預報模型,減少了單一預報模型的誤差;創新應用區域遷移嵌套聯合技術方案,提升降水預報效果;增加模型運行頻次,提升區域模型業務運行效率。“智瞳”則是基于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聯合哈工大(深圳)等持續研發強降水智能臨近預報技術,可提供基于位置的分鐘級降水預報服務,其強降水臨近預報能力已超過傳統短臨預報,有效預報時間從1小時拓展到3小時。
據介紹,深圳氣象早期預警起步早、發展快,被世界氣象組織列為聯合國全民早期預警行動計劃的成功案例。1994年,深圳在全國率先發布了首個暴雨預警信號。近年來,深圳市氣象局以“全災種監測、全時域響應、全行業研判、全周期服務、全方位賦能”為目標,打造了超大城市氣象綜合觀測體系,全市自動氣象站網分辨率達到2.8公里,實況數據1分鐘到達預報員桌面,1分半鐘即可為市民提供實況服務;深圳“31631”遞進式氣象服務模式被國家發展改革委和中國氣象局在全國推廣。同時,深圳市氣象局還建立了“343”臨災預警“叫應”機制和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體系,確保預警信息快速發布、防災責任人及時響應、市民提前防范。
“讓城市風雨有備、讓市民冷暖先知”,一直是氣象部門為之奮斗的目標。在前期公開征集公眾意見的基礎上,深圳市氣象局當天還發布了2025年8項氣象新服務新產品,包括高級別預警信息極速進校園、健康生活氣象智能卡片服務、日出日落晚霞氣象景觀指數、東部濱海地區天文觀測信號服務、工業園區規劃控制性工程氣象參數、重點行業用戶氣象風險智能提醒、暴雨概率預報服務、氣象災害風險預警龍華試點等。
深圳市氣象局聯合市應急管理局、騰訊公益推動深圳預警發布微信小程序產品上線,實現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秒級發布。同時,市氣象局還將聯合市教育局開展“安全第一課”入校園,增強學生和家長等重點人群防范氣象災害意識,聯合建立直通式預警信息發布渠道,實現高級別預警信息覆蓋全市中小學負責安全管理人員。
在世界氣象日前夕,市氣象局還組織了兩場氣象開放日活動,150余名師生走進氣象局參觀氣象監測設施、體驗天氣節目錄制過程、聆聽科普講座。后續,市氣象局還將在“民心橋”“政民通”等欄目推出早期預警專題在線訪談,與市民“面對面”交流“心連心”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