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普惠金融“知易行難”的“堵點”正在被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所突破。
近日,招商銀行披露了普惠金融最新成績單——截至2019年4月,招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突破4000億元,七年累計發放小微貸款超過2.5萬億元,在服務實體經濟、踐行普惠金融方面發揮出了“頭雁”作用。
更難得的是,在新發放的小微貸款中,有75%的客戶通過線上平臺發放,打造了“輕體驗少流程快放款”的一鍵式貸款體驗。
招行的普惠金融高速增長之路,金融科技的重要性不可或缺。近年來,招行以金融科技為抓手,開發了從申請到放款僅需60秒的閃電貸平臺、打造了全國獨樹一幟的“一個中心批全國”零售信貸工廠集中審批模式,以“有智慧”的金融科技成就“有溫度”的金融服務,助力普惠金融戰略跑出加速度。
累計發放小微貸款超過2.5萬億
在國內銀行業,招行是較早開啟普惠金融戰略的銀行之一,并數次探索普惠金融的創新模式。早在2012年,招行開始實施“兩小”戰略,提升了小微金融在全行的戰略地位,7年來招商銀行不斷提升服務能力、完善普惠小微業務體系,在持續創新的推動下,累計發放小微貸款超過2.5萬億元。
從此前公布的2018年年報來看,著力發展普惠金融已成為各家機構銀行穩步提升業績的重要推動力。2018年,招行全面完成了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兩增兩控”的目標。經過多年探索,普惠型貸款已經成為招行優質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截至2018年末,招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超3900億,貸款規模在同業機構中排名第三,在股份制銀行中居于首位;2018年全年,招商銀行累計發放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超1700億,四季度新發放貸款利率較年初下降超過100bps。
金融科技助力普惠金融發展
普惠金融最重要的兩個著力點在于“普”與“惠”。其中,“普”意味著讓更多用戶享受到同等公平的金融服務,“惠”則意味著降低金融成本。但普惠金融又具有明顯的長尾特征,小額、分散、數量眾多,市場空間大,通過傳統的銀行業務模式和產品開展普惠金融業務,具有明顯的不經濟性和低效率性。
正因為如此,金融科技對于普惠金融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以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移動互聯等技術作為核心,針對金融的長尾市場,提升效率并降低運營成本,并為普惠金融提供了更加豐富的落地場景,能夠讓更多有需求的人獲得金融服務。
今年3月,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科技委員會2019年第一次會議明確指出,“充分運用金融科技手段優化信貸流程和客戶評價模型,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緩解民營企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2018年,招行“金融科技銀行”建設取得明顯進展,年度信息科技投入達65.02億元。在金融擁抱科技的過程中,招行不斷探索將科技運用于普惠金融實踐當中,并在此基礎上重新探索普惠與風控、收益之間的關系,借助金融科技助力普惠小微的數字化轉型,成功創建了集線上平臺、集中審批、專業隊伍服務于一體的新模式:開發了從申請到放款僅需60秒的閃電貸平臺、打造了全國獨樹一幟的“一個中心批全國”零售信貸工廠集中審批模式、設立了普惠金融服務中心并覆蓋全國44家分行。
構建數字化生態圈
2016年9月,在杭州召開的G20峰會上,數字普惠金融概念首次被提出。會議通過了《G20數字普惠金融高級原則》、《G20普惠金融指標體系》升級版及《G20中小企業融資行動計劃落實框架》三個文件。其中《G20數字普惠金融高級原則》是國際社會首次在該領域推出高級別的指引性文件,是全球普惠金融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業界普遍認為,發展數字普惠金融是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的重要手段。當前數字技術和普惠金融的深度融合已成為金融領域創新的熱點和焦點,發展數字普惠金融既是順應數字化時代的要求,也是解決普惠金融現實難題的重要手段,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智能終端等技術的發展,消除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促進了信息的共享,降低了交易成本和金融服務的門檻,有效擴大了金融服務的覆蓋面,為普惠金融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展現了巨大的發展潛力。
目前,招行普惠金融已經從線下走到線上,從單一貸款演變為完整的小微業務生態體系,向更廣闊、更可持續的商業模式發展。從平臺入手,構建產品、拓展場景、廣泛合作,實現從G端到B端、C端的完整生態,開啟App時代的普惠新征程。未來,招行還將通過搭建開放式平臺,與政府、機構建立開放共贏的合作模式,打造數字化普惠金融生態圈,為小微企業、農民、城鎮低收入人群等弱勢群體提供更優質的金融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