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一年,銀行理財市場發布了一系列重大監管新規,其中影響最大的《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下文簡稱《資管新規》),發布也有一整年的時間。那么,在這一年時間里,銀行理財市場都發生了哪些變化?
“毫無疑問,隨著這些一系列監管新規的發布,銀行理財市場發生了一些顯而易見的變化。”融360分析師劉銀平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總體而言,呈現以下八大趨勢:理財產品發行數量呈下降趨勢;保本理財產品占比下降6.29個百分點;3個月內短期理財占比下降13.93個百分點;新增凈值型理財逐漸增加;結構性存款大幅增長;理財門檻降至1萬元;投資者風險意識明顯提高;19家銀行擬設立理財子公司。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資管新規》出臺之后,由于剛兌打破,銀行理財產品不再是投資者眼中100%安全的理財產品了,因此,投資者的風險意識出現了明顯提升的趨勢。
“現在大家都知道銀行理財不能保本了,以后要是買理財虧損了,就不能完全把責任推到銀行身上。所以我們現在買銀行理財產品也要小心了。”不少市民稱。
那么,在銀行理財大變革之下,投資者該如何購買理財產品?
劉銀平指出,首先,能買到的保本理財和短期理財越來越少,但是對產品安全和流動性有要求的投資者可以購買結構性存款和開放式理財來代替上述兩類產品,所以這方面的影響不大;其次,投資者要自負盈虧,這也意味著要提升自己的風險意識,不能再閉著眼睛買理財了。尤其是理財子公司成立之后,理財產品允許直接投資證券市場,雖然有可能博取較高的收益,但是風險也是顯而易見的;第三,購買理財更加便捷。以后第一次在銀行買理財產品,不再強制在線下網點做風險評估問卷,網上就可以操作。與此同時,理財門檻降低,銀行理財更加親民。目前部分銀行的部分理財產品門檻降至1萬元,理財子公司建立之后,理財門檻將會進一步下降。
此外,投資者能買到的理財產品種類將更加豐富。“以前大家只能買到封閉式預期收益類的產品,今后開放式、定開式產品將顯著增多,今年T+0理財就格外受投資者關注,門檻降至1萬元之后,由于貨幣基金收益太低,有些投資者就將貨幣基金中的錢轉到了T+0理財中。”(記者 謝惠茜)